一直以来,霍去病在世人心中都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。他不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“帝国双璧”之一,更是在世界古代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将领。直到今天,关于他“马踏匈奴”、“封狼居胥”的壮举仍然被广泛传颂,成为不可磨灭的传奇。然而,这位为西汉立下不世功勋的英雄,在历史记载中却留下了一段颇具争议的“黑暗注脚”:皇帝赐予他的十车肉,竟被他放任腐坏,而不分发给饥饿的士兵,直到26年后才揭示其中的高明用意。
据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记载:“(霍去病)年少时便侍奉朝廷,身份尊贵却不省察士兵疾苦。随军出征时,皇帝特派官员送来数十辆车的粮肉,但军队归来时,这些粮肉大多被弃置,士兵却饿得面黄肌瘦。即使在塞外极度缺粮、士兵体力不支时,霍去病依旧让军中开辟场地踢球,诸如此类事例屡见不鲜。”这段史料的白话意思是:霍去病出身显赫,年纪轻轻便官至侍中,因被皇帝和家族宠爱,他在担任军职时,常常忽视士兵的基本生活需求。
展开剩余82%有一次,汉武帝为了支持他的军务,特意命令太官送来十辆满载优质米肉的膳车。奇怪的是,军队凯旋时这些肉类仍堆积如山,丝毫未动,而士兵们却饥肠辘辘。很明显,霍去病宁愿让这批珍贵的肉食腐坏,也不愿分给手下将士。此外,他在塞外作战期间多次出现类似情况,补给困难导致士兵时常饥饿,但他依旧坚持让士兵们踢球娱乐,这在当时看起来极为冷酷。
霍去病“贵不省士”的形象,长期以来遭到历代文人的批评。作为一名将军,他未能保障士兵的基本生活,无疑是严重的失职。但问题是,为什么这样一位被视为“失职”的将领,反而成为威震华夏、名扬天下的传奇人物?他的“虐待”行为背后,究竟隐藏了怎样深远的用意?
对于霍去病为何采取如此严苛的方式对待士卒,历史上有多种解读。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,他出身贵族,缺乏兵法知识,没有意识到善待士兵对于战争的重要性。这种看法并非无据,在《汉书·霍去病传》中明确记载,汉武帝曾想教他吴起、孙武兵法,他却回应道:“我只看战略大略,不必学习古代兵法。”霍去病对历代兵家经典的蔑视,显得极为傲慢。
众所周知,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来强调“爱兵如子”,将士的福祉被视为战斗力的根基。霍去病这种“离经叛道”的态度,似乎解释了他对士兵的苛刻待遇。然而,一个顶尖将领真的会犯如此错误吗?在他生前,没人能够看透他的真正用意。
直到霍去病去世26年后,历史才逐渐揭开了这段谜团。有人认为,霍去病“不分肉”的真正原因,是为了避免引起皇帝的猜忌。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极为信任,正是基于这种信任,二人方能建立卓越战功。然而汉武帝同时又是个多疑且善于权谋的君主。十车肉的赏赐,实则是一种试探。如此优厚的待遇,前所未有,连他的舅舅卫青也未曾享受过。
面对皇帝的试探,霍去病深知其中隐含的危险。他明白,自己功勋越大,威望越高,身边聚集的人越多,便越容易被怀疑有谋反之心。如果将这批肉分给士兵,最多赢得部下感激,但却激起皇帝的猜忌;若不分发,虽招致士兵不满,却能赢得皇帝的信任。于是他选择了后者,并利用自己“吝啬”的名声来削弱皇帝的怀疑。
26年后的巫蛊之乱爆发,外戚势力遭到严厉清洗,卫氏家族惨遭重创。丞相公孙贺被捕下狱,卫皇后的亲属和卫青的长子等纷纷被杀,卫子夫也被逼自尽。卫氏家族由盛转衰,政治盟友损失殆尽。令人耐人寻味的是,霍去病的家族却在动乱中几乎未受影响,反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。
汉武帝立太子刘弗陵,并任命霍光辅佐太子,为防止后宫干政,还赐死了钩戈夫人,为霍光扫清了障碍。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,出身同父异母。霍去病在一次北方征战途中,曾特意回乡与父亲相认,发现还有个弟弟霍光,便将他带往京城培养,并引荐给皇帝。霍去病无子,霍光成为其最亲近的晚辈,死后亦被汉武帝视如己出。
虽然霍去病被指责“吝啬”,但他绝非残暴无道之人。反而有记录表明,他在击败匈奴后曾在甘肃酒泉地区设庆功宴。因物资匮乏,酒量有限,他竟将几坛酒倒入泉水,与士兵共饮,形成“酒泉”地名传说。至于在外踢球,汉代踢球是士兵的训练项目,旨在增强体能和协作,非纯娱乐,不能视为残酷象征。
霍去病对物质生活并不看重。《汉书》记载,汉武帝赐他豪宅,他却以“匈奴未灭,何以还家”为由,毅然投身前线。更为罕见的是,他乐于将战功归于部下,匈奴人甚至愿意归附于他。霍去病麾下高级将领中,多是匈奴出身,显示他卓越的统御能力和个人魅力。
他统率军队,俘获匈奴青壮年万余人,将其编入汉军。这种用人胆识,非普通将领可比。相比之下,霍去病舅舅卫青出征次数更多,但战果仅为霍去病的一半,后者歼敌十一万,战绩辉煌。霍去病逝世时,其送葬队伍竟由匈奴军组成,从长安延续至茂陵,场面浩大,足见其号召力非凡。
若霍去病真是小气自私,怎会赢得匈奴军队的忠诚与敬重呢?他一生功勋卓著,虽有争议,却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名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